Page 99 - 《应用声学》2021年第4期
P. 99

第 40 卷 第 4 期             周庆祥等: 超声 C 扫描用喷水系统设计及其检测稳定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3


             50 mm,间距为0.5 mm ×0.5 mm,水循环系统水压                   平均值作为直径测量值;对于矩形缺陷而言,分别取
             为0.36 MPa,流速为 1.47 m/s,以上参量保持不变,                  x方向和y 方向两个测量值。同时,在每个射水距离
             改变喷嘴末端至复合材料板的距离(射水距离L)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况下,重复测量10次,再将测量值取平均值,同时
             别为 2 mm、6 mm、10 mm、15 mm。根据图 3,换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平均值与真实值的偏差值∆,列入表1中。
             成探头距工件表面的距离分别为 76 mm、80 mm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通过表 1 结果分析,随着喷嘴端至复合材料
             84 mm、89 mm。试验结果采用超声 C扫显示,不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板距离的增加,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偏差也逐渐变
             距离下的部分检测结果图像如图 6 所示。由于检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。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首先,随着距
             系统中探头声束直径和扫查步进精度会影响成像
             的分辨率,所以缺陷的检测图像轮廓较模糊。由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离的增加,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距离增大,声束
             横向分辨率和纵向分辨力与换能器的性能有关,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生扩散;其次,本实验系统采用的扫描步进为
             般是不相等,所以对于圆形缺陷而言,测量显示图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.5 mm×0.5 mm,导致结果成像的像素较粗略;
             是不规则圆形,本试验取图像的 x 方向和 y 方向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,由图6的图像质量可知,随着喷嘴端至复合材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͈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1                    L 2 L 2 L 3 L 4 L 5 L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1 L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2 L 2  L 2 L 2 L 3 L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0          L 2 L 2 L 3  L 2 L 2 L 3 L 4 L 5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5  喷水耦合超声衰减因素分析模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g. 5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ultrasonic attenuation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φ5
                                       φ4      φ3      50           φ5        φ4      φ3        50
                    Y/(0.5 mm)  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    Y/(0.5 mm)                        4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
                     
                     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     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T8       7T8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8T8       7T8      4T6    1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T6
                    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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                                      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/(0.5 mm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/(0.5 mm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a) L=2 mmೝ฾ᡔܦCੳ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b) L=6 mmೝ฾ᡔܦCੳڏ
                      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
                           φ5                  φ3       50          φ5          φ4     φ3        50
                    Y/(0.5 mm)      φ4                  40    Y/(0.5 mm)  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
                     
                     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    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T8       7T8       4T6     10              8T8       7T8       4T6    10
                    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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                                      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/(0.5 mm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/(0.5 mm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c) L=10 mmೝ฾ᡔܦCੳ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d) L=15 mmೝ฾ᡔܦCੳ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6  各人工缺陷检测结果部分图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g. 6 Parts of the C-scan result of the artificial defects
   94   95   96   97   98   99   100   101   102   103   1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