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69 - 《应用声学》2020年第1期
P. 69

第 39 卷 第 1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印兴耀等: 五维地震油气识别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5


             关系,并利用五维地震数据反演进行流体识别,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ch [39]  在2003年将方程(1)改写为如下形式:
             方法从岩石物理机制上综合考虑储层的各向异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s  = C d  + β I β J K ani , I, J = 1, 2, · · · , 6,  (2)
             特性以及含流体特性储层流体的影响,通过实际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J    IJ         p
             用以及流体判识敏感性定量分析发现,各向异性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∑ 3      d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,β I = 1 −             C , I = iδ ij + (9 − i −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J
             子 (f ani ) 有较高的流体指示敏感性,利用该方法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K m   J=1
             行五维地震流体识别可取得良好效果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)(1 − δ ij ), J = kδ kl + (9 − k − l)(1 − δ kl )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ni                 K 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p  =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. (3)
             1 各向异性因子构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     1  ∑ ∑       )   (    K m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−            C d  −ϕ 1−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J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m                     K f
                 地下岩石是由基质、裂缝和孔隙流体组成的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=1 J=1
             向异性多孔双相介质。孔隙流体以及裂缝的存在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裂缝参数较小、流体体积模量远远小于固体
             然会影响岩石的力学特征,从而使介质岩石表现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颗粒的假设下,方程(3)可以简化为
             一定的弹性异常,以此从各向异性双相介质理论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ani  =           (           )
             发可以更好地研究孔隙流体以及裂缝对介质岩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            K d      K d         K 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− ϕ −      1 −    ∆N    − ϕ
             弹性参数的影响,为敏感流体因子的构建提供更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m      K d          K f
             的指导。关于双相各向异性介质理论的研究,195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f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≈    ,
             年,Gassmann   [38]  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,推导出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ϕ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d
             征双相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模量参数的 Gassmann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β 1 = β 0 +   ∆N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m
             程,该方程表示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      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d     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β 2 = β 3 = β 0 +           ∆N,
              c s ijkl  = c d ijk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m  λ + 2µ
                   (K m δ ij − c d  /3)(K m δ kl − c d  /3)         β 4 = β 5 = β 6 = 0.                  (4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bkl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jaa
               +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, (1)
                 (K m /K f )ϕ(K m − K f ) + (K m − c d  /9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cdd                基于长波长假设条件,单组裂缝充填于各项同
             其中,c  s  和c  d  代表流体充填以及干燥各向异性                    性介质背景,可被视为有效的 HTI 介质。在裂缝法
                   ijkl   ijkl
             介质刚度矩阵,δ ij 和δ kl 代表Kronecker符号,K m 和             线平行于 x 轴的情况下,使用线性滑动理论,干燥
             K f 代表固体矿物颗粒和流体等效体积模量,Gure-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I介质刚度矩阵由方程(5)给出:
                     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
                      (λ + 2µ)(1 − ∆N)       λ(1 − ∆N)            λ(1 − ∆N)       0     0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λ                 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   λ(1 − ∆N)     (λ + 2µ) −       ∆N      λ −       ∆N      0     0          0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λ + 2µ            λ + 2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λ                       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λ(1 − ∆N)         λ −       ∆N      (λ + 2µ) −       ∆N 0      0          0     ,
               C IJ =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λ + 2µ                  λ + 2µ
                     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µ     0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0 µ(1 − ∆T)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0     0      µ(1 − ∆T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5)
             其中,λ、µ是围岩的拉梅常数,裂缝参数为切向柔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方程 (6),分析裂缝以及孔隙流体的影响,
             ∆T 与法向柔度∆N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照 Russell 对流体因子构建流程           [18] ,构建各向异
                 将方程(5)代入方程(2),可以求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性因子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λ 2         (    K d  ) 2/
                s
              C   ≈ (λ+2µ)−        ∆N +K f 1 −          ϕ
                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      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λ+2µ               K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d  2/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       )                f ani  = K f 1 −     ϕ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λ   K d     K d  /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m
                     + 2K f ∆N            1−        ϕ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λ + 2µ K m     K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λ    K d  (  K d  ) /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+ 2K f ∆N            1 −        ϕ. (7)
              C s  ≈ µ.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6)                      λ + 2µ K m     K m
                44
   64   65   66   67   68   69   70   71   72   73   7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