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7 - 《应用声学》2021年第3期
P. 27

第 40 卷 第 3 期           徐珂等: 单泡超声空化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其动力学过程模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5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1  有限元法相关参数设置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ble 1 Parameter setting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设置项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设置内容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求解方式            Pressure-based                 transient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lution Methods      PISO                   Second Order Upwind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模型            VOF, k-epsilon   Explicit, Realizable, Standard Wall Functions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液相 (主)   water-liquid  气相 (副)         water-vapor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材料          密度     1000 kg/m 3   密度            0.02558 kg/m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黏度     0.001 kg/m·s  黏度          1.26 × 10 −6  kg/m·s

             1.3 仿真模型验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之一周期,21 µs以后为单泡膨胀压缩做往复运动阶

                 为了验证本文建立的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可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段。由此可以看出气泡形态随时间的演化规律是先
             性,依据文献[19]中超声空化的相关实验数据,对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缓慢膨胀,到达最大值后,迅速塌缩后消失。由仿真
             始半径 R 0 = 6.18 µm 的超声空化泡的动力学行为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的空化泡的形态变化图可知,球形气泡在超声
             进行了仿真模拟。根据文献[19],计算过程中驱动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波驱动下其空化泡的变化形状并非理想的球形,而
             压幅值 P a = 1.29 atm (1 atm = 101325 Pa),频率         是沿声压激励方向向两边分裂。这也与相关实验观
             f = 25 kHz,根据超声频率可知驱动信号的周期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察 [20−21]  所得结论一致。
             40 µs,设置时间步长为 0.02 µs,步数为 2000 步。仿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上述超声驱动下气泡演变过程的有限元
             真计算的空化泡的形态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仿真模型,通过计算获得不同时刻空化泡的形态图
                 图 2(a)∼(j) 为气泡膨胀阶段,约占驱动信号的                    像后,用图像处理算法,通过读取不同时刻的气泡图
             二分之一周期,其中图 2(j) 为单泡最大半径时图像;                       像,将气泡区域的像素进行计数并转换成气泡面积,
             图 2(j)∼(n) 为气泡塌缩阶段,约占驱动信号的十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气泡面积计算出不同时刻的气泡半径,从而获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a) 0 µs        (b) 2 µs       (c) 4 µs        (d) 6 µs        (e) 8 µs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f) 10 µs      (g) 12 µs       (h) 14 µs       (i) 16 µs      (j) 17.3 µs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k) 18 µs      (l) 19 µs       (m) 20 µs      (n) 20.4 µs     (o) 20.6 µs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2  不同时刻气泡的形态变化情况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g. 2 The shape change of the bubble at different time
   22   23   24   25   26   27   28   29   30   31   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