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49 - 《应用声学》2023年第6期
P. 149
第 42 卷 第 6 期 刘杰等: 换流站电力电容器塔的噪声预测 1259
作为表面法向加速度赋予电容器各壁面,套管和支 1 号测点位于面 S1 正前方 1 m 处。实验得到各测
撑架均设置为硬声场边界,忽略考虑其振动辐射的 点的线谱数据、中心频率为 630 Hz (频率范围为
噪声,地面设置为无限硬声场边界。对电容器各壁 561∼707 Hz) 的 1/3 倍频带的声压级和 A 计权声压
面和套管等表面划分网格,网格单元最大尺寸小于 级,与 BEM 仿真结果对比,如图 5 所示。可以看出,
关注波长的 1/6,如图 4 所示,其中壁面的网格展示 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,其中, A计权声压级
在图中。 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.0 dB,最大绝对误差为5.9 dB。
另外,图 5 中给出了 1 号测点频谱数据的仿真值和
S2
实测值的对比,其中,星号表示实测值,圆圈表示仿
m/s 2 真值,两者平均绝对误差为2.6 dB。可见,由实测的
箱壁加速度数据预测电容器单元辐射噪声的方法
S4 S5 S3 S6
是基本可行的。
x
z
S1 y 70
(a) ࣨϙ
ܦԍጟ/dB 70
S2 60
/(O) Ղགᮠ៨ࠫඋ
60
700 Hzࠄϙ
50 700 Hz͌ᄾϙ ܦԍጟ/dB
S4 S5 S3 S6 1/3φᮠࣜࠄϙ 50
1/3φᮠࣜ͌ᄾϙ
֓
Aܦጟࠄϙ 4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
֓ Aܦጟ͌ᄾϙ ᮠဋ/Hz
x 40
z 2 4 6 8 10 12 14 16
གᎄՂ
S1 y
(b) ᄱͯ 图 5 电容器单元的噪声预测值和实验值
Fig. 5 The calculated and measured noise of the
图 3 表面加速度分布云图
capacitor unit
Fig. 3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vibration acceleration
2 电容器塔的建模方法
L y
L x
电容器组的单元数量多、间距小、裸露放置且
L z
ݓኮ
被置于较高的电容器塔架上,几十或数百个有限
尺度相干声源以一定间距排列形成3 维立体声源组
ᆶڡ᭧ ஃ
合。不失一般性,设电容器塔共6层,层间高度D z 为
400 mm,最低层距离地面高度Z 0 为2000 mm;每层
Z
共有 2 排,面 S2 相对布置,排间距离 D x 为600 mm;
每排由 6 个电容器单元组成,单元间距离 D y 为
z
y x 120 mm;整个电容器塔共有 72 个电容器单元,如
图 6(a)所示。
图 4 电容器单元的 BEM 模型
电容器塔的占地面积和高度一般都较大,难以
Fig. 4 BEM model of the capacitor unit
在实验室内搭建以测量其辐射的噪声;另外,由于
在半消声实验室内实测电容器单元辐射的噪 换流站内其他电力设备噪声干扰、实际运行工况复
声,遵照国家标准 [11−12] 布置 17 个噪声测点,其中 杂且不稳定和安全性等因素的影响,也难以对实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