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61 - 《应用声学》2020年第1期
P. 61

第 39 卷 第 1 期               杨岩等: 井外溶洞储层的偶极横波反射特征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


             后续的成像及解释工作带来困难,可能会出现解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经过溶洞后壁反射但还未传播出溶洞的反射波;
             错误。图3为距离井轴10 m、直径为4 m 的溶洞SH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5(d) 为经过溶洞后壁反射在地层中传播的反射
             反射波场,可以看到随着溶洞与井孔距离的变大,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波,可以清晰地看到经过溶洞后壁会聚的声波不再
             洞的反射到时以球心为中心成圆弧状的这种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能量均匀的球面波,而是有方向性的声波,从波场
             越来越明显,且反射波的在接收源距上的分布也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快照中可以明显看到,溶洞后壁相当于一个凹面镜,
             现出了特点,即在小源距接收器范围内会出现较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声波有聚焦效果,而随着溶洞直径的变大,该聚焦
             的后续反射波,随着源距的增大,该反射波逐渐变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效果变差,聚焦范围随之变大,这也解释了当溶洞直
             甚至消失。图4 为距离井轴20 m、直径为 20 m 的溶                     径较小时反射波场后续的接收波形只能在小源距
             洞 SH 反射波场,与图 3 比较发现,随着溶洞直径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接收器中接收到,而随着溶洞直径的变大该反射
             进一步增大,来自溶洞远井壁界面的后续反射波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波不仅能在小源距的接收器中接收到,随着仪器在
             小源距接收器范围内仍然具有很强的振幅,而且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井中的提升在其他源距接收器中也可以接收到后
             会随着仪器的提升而变化,在整个接收器源距的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续能量较强的反射波形,该反射与前部 SH 反射波
             布范围变大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时间间隔与溶洞大小以及离井轴距离有关。
                 为了研究后续反射波随着源距变化的分布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,当溶洞体尺寸较大时,在反射波场中可
             征,以离井轴距离为 10 m、直径为 4 m 的溶洞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明显地观察到分别来自溶洞前后两个界面的反
             为例,提取波场快照,如图 5 所示。图5(a) 和图 5(b)                   射波,对比两种不同的反射波,其特点是在小源距接
             分别为声波在地层中向外传播和经过溶洞前壁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器中总能够接收到来自溶洞后壁(远离井壁一侧)
             形成的反射波,可以看出溶洞前壁形成的反射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量较强的反射波,而在大源距接收器中可以接
             是一个能量均匀的球面波,因此在波形图中不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到来自溶洞前壁 (即靠近井壁一侧) 能量较强的
             是大源距和小源距的接收器中都能接收到;图 5(c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射波,利用该特征可以对前后两个界面分别成像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G᥋ᬷ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     8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ງए/m  5 4             ງए/m  5 4             ງए/m  5 4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5   10  15        0    5   10  15        0   5   10  1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௑ᫎ/ms                 ௑ᫎ/ms                  ௑ᫎ/ms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a) D=0 m             (b) D=3 m              (c) D=5 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SG᥋ᬷ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5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ູᡰ/m  3               ູᡰ/m  3                ູᡰ/m  3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2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1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5   10  15        0    5   10  15        0   5   10  1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௑ᫎ/ms                 ௑ᫎ/ms                  ௑ᫎ/ms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d) P=0 m             (e) P=4 m             (f) P=8 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2  不同数据道集模拟结果 (L = 4 m, d = 1.2 m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g. 2 Simul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data trace sets (L = 4 m, d = 1.2 m)
   56   57   58   59   60   61   62   63   64   65   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