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5 - 《应用声学》2025年第2期
P. 105
第 44 卷 第 2 期 陈江艳等: 微型电动汽车拍频噪声诊断及改进 365
加。压缩机 1阶基频与风扇1阶转频存在交集,且声 舱内拍频现象没有明显变化。以压缩机 2950 r/min
压级相当 (约为 50 dB(A)),可确认该拍频噪声的激 时车内噪声为例,其时域数据对比如图9所示。
励源为电动压缩机和冷却风扇的1阶激励。
ԍ᎖үnjᑢү ԍ᎖٪ܦ
44.5 Hz 1
4000 60 ߷ᜉஃ
ᢼ
ᰴͰԍኮ Я
ቇඡय़
ᣁᤴ/(nimSr -1 ) 2000 40 ܦԍጟ/dB(A) ፇय़ ᰴԍኮ ᢼ ቇඡय़ ܦ
٪
ፇय़
3000
ү
᮳ү ߷ᜉஃ ᮳٪ܦ
1000 20
0 50 100 150 200 图 7 振动噪声传递路径模型
ᮠဋ/Hz
Fig. 7 The transfer path model of vibration and noise
图 6 车内噪声 color map 图
Fig. 6 The color map of interior noise
2.2 传递路径分析及验证
该拍频噪声是压缩机和冷却风扇共同作用产
生,电动压缩机通过振动、噪声、脉动三种形式影响
车内 NVH,冷却风扇通过振动、噪声两种形式影响
车内NVH。噪声主要通过空气路径进入车内,振动、
脉动主要通过安装支架、管路等结构路径传递,其 (a) ২ՎшԂവڱ (b) ২Վԍ᎖ (c) ኮ݃ (d) ӊᬦܦ
传递路径模型如图7所示。 图 8 传递路径验证场景
为确认该拍频噪声产生机理及主要传递路径, Fig. 8 The scenes of transfer path verification
基于 “试错法”和“覆盖法”,分别采用软绳悬吊压缩
机、悬吊冷却模块以及松管夹、隔声材料包裹压缩 由车内时域数据对比可知,采用悬吊冷却模块
机等措施对噪声源空气路径和结构路径进行验证。 和压缩机措施,车内无明显拍频特征;采用松管夹、
传感器布置及测试工况均与原状态一致,验证场景 包裹隔声措施,车内拍频特征依然显著。车内噪声
如图8所示。 的主、客观评价结果一致,可确认车内拍频噪声为
经过主观评价,分别悬吊冷却模块和压缩机时 结构噪声,是零部件振动激励经安装支架传递至车
驾乘舱内拍频现象消失,松管夹、包裹压缩机时驾乘 内产生,空气传播及管路路径影响小。
0.5 0.5
ܦԍ/Pa 0 ܦԍ/Pa 0
-0.5 -0.5
0 0.2 0.4 0.6 0.8 1.0 0 0.2 0.4 0.6 0.8 1.0
ᫎ/s ᫎ/s
(a) ২ՎшԂവڱ (b) ২Վԍ᎖
0.5 0.5
ܦԍ/Pa 0 ܦԍ/Pa 0
-0.5 -0.5
0 0.2 0.4 0.6 0.8 1.0 0 0.2 0.4 0.6 0.8 1.0
ᫎ/s ᫎ/s
(c) ኮ݃ (d) ӊᬦܦ
图 9 车内噪声时域数据对比
Fig. 9 The time domain data comparison of interior noi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