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4 - 《应用声学》2021年第3期
P. 14

3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 年 5 月


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∫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 r (r) =   F r (r, z)dz,      (3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−∞
                   5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,涡流 J 的单位为 A/m ,洛伦兹力 F r (r, z) 的
                  ᨂʽ๤ืࠛए/(10 12  ASm -2 )  3 2                 单位为 N/m ,表面力源 P r (r) 的单位为 N/m 。将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得到的表面力源分布和图 5 比较可知,表面力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源的分布和涡流的分布状况基本一致,这是假定了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磁场为均匀恒定所致。表面力源为径向剪切力源,
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力源呈圆环分布,向钢块内部辐射径向偏振横波,力
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源大小分布随半径改变,力源及其在钢中的辐射声
                   -15   -10  -5     0    5     10   1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ӧय़/mm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波如图7所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5  钢试块中涡流分布图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᛫᭧ҧູ
               Fig. 5 Eddy current distribution diagram in steel
               test block

             2.2 表面力源计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Ϡ૝வՔ
                 从图 5 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,涡流主要分布在
             半径 3 ∼ 13 mm 范围内,所以表面力源的计算范围
             也限定在此半径范围中。
                 图6 为钢试块外磁场和试块内表面涡流方向示
             意图,假定外磁场B z 在半径3 ∼ 13 mm范围内从试
             块表面至深度为 0.5 mm 处皆垂直均匀分布,大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z
             为0.5 Wb/m 。此时由洛伦兹力在钢试块表面产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径向剪切力源,将半径范围内每一点上产生的洛伦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7   径向剪切力源及其辐射的径向偏振横波示
             兹力在深度方向上做叠加,可以求得该点处的表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意图
             力源大小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g. 7 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adial shear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and its radially radiated polarized shear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ave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                N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3  声场计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awashima  [5]  给出了径向剪切力源的辐射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z            B z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场位移的解析公式,方法是先求出半径为 δ(r − r 0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圆环力源对场点的位移贡献,然后沿半径积分,
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6  钢试块中磁场和涡流方向示意图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求出径向剪切力源的声场全貌。由于力源关于 z 轴
               Fig. 6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agnetic field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称,分析 z 轴截面的声场即可知整个空间辐射声
               and eddy current direction in steel test block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场的分布情况,声场转换为二维 (r, z) 平面问题。公
                 表面层中洛伦兹力及积分叠加后的表面力源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式 (4) 为径向剪切力源在径向 r 方向产生的位移表
             表达式分别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达式,公式(5)为径向剪切力源在z 平行方向产生的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r (r, z) = B z · J,           (2)    位移表达式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∫  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∫  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α 2  [  2  −α 1 z  2    2  −α 2 z  ]
                      S r =             2α e     + (k − 2α ) e      J 1 (αr)dα   P r (r)αrJ 1 (αr)dr,     (4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µ      F(α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∫  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∫  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α   [       −α 1 z  2     2   −α 2 z ]
                      S z =             2α 1 α 2 e  + (k − 2α ) e     J 0 (αr)dα   P r (r)αrJ 1 (αr)dr,   (5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µ      F(α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   9   10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   17   18   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