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7 - 《应用声学》2025年第3期
P. 107
第 44 卷 第 3 期 杨雪等: 混响室中复合结构吸声性能仿真及应用 641
表 8 声源设置参数
Table 8 Sound source setting parameters
释放方式 射线方向矢量 波矢空间射线数 从分布取样 声源总功率/W 射线终止阈值功率/mW
从点释放 球面 10000 均匀分布 1 10 −40
表 9 空场的混响时间
Table 9 Reverberation time of empty field
T 60 /s
频率/Hz 平均 T 60 /s
传声器 1 传声器 2 传声器 3 传声器 4 传声器 5 传声器 6
扬声器 1 13.219 13.257 13.286 13.196 13.272 13.152
250 13.247
扬声器 2 13.161 13.282 13.242 13.293 13.285 13.321
扬声器 1 12.692 12.669 12.660 12.725 12.621 12.438
500 12.638
扬声器 2 12.530 12.702 12.606 12.726 12.659 12.624
扬声器 1 11.344 11.325 11.400 11.404 11.257 11.040
1000 11.390
扬声器 2 11.104 11.244 12.606 11.360 11.316 11.278
扬声器 1 8.4473 8.4104 8.4741 8.4850 8.4826 8.4532
2000 8.457
扬声器 2 8.5285 8.4184 8.4294 8.4386 8.4530 8.4645
表 10 倍频程的最大吸声量 结构的吸声性能进行分级,引入 GB/T 16731–2023
Table 10 Maximum sound absorption of 中的计权吸声系数 α w 评价,表 14 中 4000 Hz 的测
octave
量方法与上述频率相同。
频率/Hz 250 500 1000 2000
吸声量/m 2 6.5 6.5 7.0 9.5
表 11 仿真的吸声量
Table 11 Simulated sound absorption
频率/Hz 250 500 1000 2000
吸声量/m 2 2.745 2.896 3.263 4.552
通过对比表10与表11各倍频程的吸声量可知,
混响室模型中各倍频程的吸声量均小于规定的吸 图 6 控制台布置图
声量,证明所建立混响室声学模型合理有效。 Fig. 6 Console layout
2.3 混响室仿真结果
3 实验测试
控制台在混响室中布置如图 6 所示,通过空场、
含控制台无吸声结构、含控制台有吸声材料的混响 3.1 实验仪器及场地
时间,计算出前门板组合结构的无规则入射NRC为 为评估最优吸声结构的实际吸声性能,采用
0.50,最优结构的无规则入射 NRC 为 0.55。由于文 混响室实验进行测试。使用测量仪器主要有:16 路
章篇幅有限,只给出最优结构的详细混响时间。含 同步声音采集系统 (KeyDAQ 8116)、传声器 (CY-
控制台无吸声结构的混响时间如表12所示,含控制 405)、传声器校准器 CL200、传感器支架、稳定白
台和吸声结构 (最优结构) 的混响时间如表 13 所示。 噪声声源。分别测试最优结构、前门板组合结构和
为增加说服力,增加了 30 mm三聚氰胺吸声棉进行 三聚氰胺材料,制备出的最优吸声结构实验试件如
了测试,该材料在阻抗管中测试的 NRC 为 0.48,仿 图 7 所示,所用实验仪器如图8 所示。该混响室实际
3
真时与前两种结构在控制台上的放置位置相同,仿 体积为 219.2 m ,详细参数如表 15 所示,整体布局
真无规则入射吸声系数如表 14 所示。为了对材料 如图9所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