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6 - 《应用声学》2025年第3期
P. 26

5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 年 5 月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图 5 所示,依据 GB/T 4959–2011《厅堂扩声
                     ˆ g a =  min         .             (8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性测量方法》 在房间内选取听众区的n 个测点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=1,2,··· ,N |F(ω i )|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]
                 仅通过系统稳定性判据得到的临界增益估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量两种声源在房间内各测点i(包含听众区测点和
             值 ˆg a 和啸叫频点 ˆω a 与实际值始终存在一定误差。                   系统传声器位置) 的房间传递函数 H i (ω) 和 D i (ω),
             因此,本文在得到初步的估计值 ˆg a 后,将以 ˆg a 为中                  其中,系统传声器位置处的房间传递函数为 H 0 (ω)
             心选择合适的搜索区间,区间宽度可根据经验设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和D 0 (ω)。
             为 ˆg a 的 20%。此时,通过声反馈路径模型仿真给定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฾ག i
             增益值时的输出电信号 ˜u(t),再根据 ˜u(t) 的啸叫判
             定结果对区间内的增益值进行二分搜索,得到满足
             阈值条件的临界啸叫增益值 ˆg end 和对应的啸叫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੝ᫎ͜᤬Ѧ஝ D i↼ω↽  ੝ᫎ͜᤬Ѧ஝ H i ↼ω↽
             点。最终,根据定义将其减少 6 dB 得到最高可用增
             益值 ˆg max 。这样既利用系统稳定性判据缩小了最高
             可用增益值的搜索范围,又利用声反馈路径模型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ੱܦጇፒन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∼
             真对其进行进一步精确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ܦູ              ͜᤬Ѧ஝F↼ω↽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ᜂ฾ੱܦጇፒ              ᜂ฾ੱܦጇፒ
                 具体啸叫判定的流程如图 4 所示。首先,对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͜ܦ٨                 ੴܦ٨
             定增益值时模拟的输出电信号 ˜u(t) 进行分帧、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5  传递函数测量示意图
             窗和离散傅里叶变换。其次,选择每帧信号中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g. 5 Transfer function measurement diagram
             率谱幅值比较大的频率点作为候选啸叫频点,再
             利用线性调频 Z 变换方法           [12]  (Chirp Z-transform,     此时,可以得到最高可用增益下的房间内各测
             CZT)进一步细化频谱找到更准确的候选啸叫频点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点i处的总冲激响应h all,i (t),如式(10)所示:
             最后,对候选啸叫频点的预设特征值进行相应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all,i (t) =
             算和啸叫判定,对增益值进行调整。常见的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−1 {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  D i (ω) + H i (ω) · (D 0 (ω) · F feedback | g=ˆg max (ω)
             特征包括峰值均值功率比 (Peak-to-average powe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+ D 0 (ω)) , i = 0, 1, 2, · · · , n.     (10)
             ratio, PAPR)、帧间峰值保持度 (Interframe peak
             magnitude persistence, IPMP) 等 [13] ,这些检测指            根据测点 i 处的总冲激响应 h all,i (t) 可仿真出
             标并不是只能单独使用的,多个指标融合可以提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输入给定粉红噪声s(t)时房间内不同测点位置处的
             检测效果,本文将会采用PAPR+IPMP结合的方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声压级,最终计算房间内听众区各测点处声压级平
             来实现最终啸叫的识别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均值与系统传声器处声压级的差值,得到传声增益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式(11)所示:
                ܙ    ࣃᅼ঴Ԧᯠ᡹य़   u↼t↽~  Ѭ  ᮠ  ࢏  ᮠ   ྲ   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    n               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~
                ᄞ    ͜᤬Ѧ஝F↼ω↽      ࣝ   ៨   ϙ   ៨   ढ़   Է          ∆SPL TG = 20 lg  1  ∑
                g    ᣥКηՂv↼t↽      ҫ   Ѭ   ଢ   ጺ   ᝠ   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∥s (t) ∗ h all,i (t)∥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~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ቔ   ౢ   ԩ   ӑ   ካ   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=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              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ಪ૶؋ԷѼࠀፇ౧ូடܙᄞ 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− 20 lg ∥s (t) ∗ h all,0 (t)∥  .  (11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4  啸叫判定流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实验验证
                     Fig. 4 Howling decision flow chart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验证传声增益计算方法的准确性,在实际声
             2.2 传声增益计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环境搭建扩声系统,测量本方法需要的冲激响应
                 基于最高可用增益值 ˆg max 和扩声系统开环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传声增益,并依据 GB/T 4959–2011《厅堂扩声
                    ˜
             递函数F(ω)构建声反馈路径模型,在给定电输入信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]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性测量方法》 测量传声增益作为参考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t),如
             号 ˜v(t) 时仿真出系统内部的电信号 ˜u| g=ˆg max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1  实验设置
             式 (9) 所示,通过输入和输出信号之间的解卷积运
             算可计算出此时扩声系统带有声反馈的系统传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实验测量链路中,激励信号由计算机生成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ω):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通过声频接口 (FIREFACE UC, RME)馈给被测扩
             函数F feedback | g=ˆg max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声系统扬声器或声源,再由被测扩声系统传声器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t)}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{˜u| g=ˆg max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ω) =               .   (9)
                  F feedback | g=ˆg ma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量传声器接收信号后通过声频接口传输至计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{˜v(t)}
   21   22   23   24   25   26   27   28   29   30   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