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8 - 《应用声学》2023年第1期
P. 18

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3 年 1 月


                15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平流层通道和热层通道两种传播方式在
               ๒પ/km  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气中的声吸收,通过平流层通道传播的声波在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传播1000 km 距离处的声吸收小于 5 dB,而通过
                 5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热层通道传播的声波在水平传播相同距离时的声
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吸收大于 40 dB。次声在大气中传播的声道类型对
                   0 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ᡰሏ/km                      于接收点信号幅度有决定性影响,当声波传播方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a) ܮߣࣱืࡏˁབྷࡏ͜୧ᤰ᥋Տ௑ߛښ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顺风方向,则声道类型中包含平流层通道,接收到
                15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信号幅度相对较大;当声波传播方向为逆风方向,
               ๒પ/km  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则声道类型主要为热层通道,接收到的信号幅度相


                 5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较小。因此使用远距离接收次声幅度进行声源能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量估计需要考虑大气通道的影响。
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0 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ᡰሏ/k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b) рߣ̩ߛښབྷࡏ͜୧ᤰ᥋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-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ᛰѓጇ஝/(dBSkm -1 )
                图 2  声波在大气中传播的平流层通道与热层通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-2
                Fig. 2 The troposphere tube and thermosphere        10 -3
                tube in atmosphe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-4

                 在图 2 中可以观察到显著的地面接收声影区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-5
             在 300 km 范围内声影区的影响较大,而更远的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-6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120  140  160
             离的地面接收信号幅度主要受到传播通道类型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ᰴए/km
             影响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3  声波在大气中的吸收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g. 3 The absorption of sound wave in atmo-
             1.2 不同传播通道大气对声波的吸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phere
                 声波在大气中传播时,除了由球面传播与传播
             路径长度导致的能量密度衰减,介质对声波的吸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基 于 大 气 声 传 播 通 道 的 声 源 能 量 估
             也会造成声波能量的衰减             [11] 。大气对声波能量的               计方法
             吸收主要可以分为 “经典吸收” 和 “弛豫吸收”。“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声波在大气中传播的能量变化特性,使用
             典吸收” 来自声波振动引起大气分子振动而产生的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非线性渐进方程 (Nonlinear progressive equation,
             分子间内摩擦,同时大气局部受压升温导致温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PE) 进行仿真分析。由于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受
             产生,导热过程可等同于将声波能量转化为大气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气流体特性的影响,因此将介质黏度项添加至声
             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        [12] 。“弛豫吸收” 来自声波振动              压方程组中,并将声压展开至二阶                [14] :

             能量转化为大气分子双原子结构中分子内的转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     [  v         ]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   ρ     + (v · ∇)v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与振动的过程,分子平动能量的减少导致了声波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      ∂t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          (   4  )
             量的衰减    [13] 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 =−∇P + η+ µ ∇(∇ · v)−η∇×∇×v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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根据高海拔次声吸收模型,在图 3 中可以展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1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∂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海拔 0∼160 km 范围内大气对 0.1 Hz 次声信号的                               + ∇ · (ρv) = 0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         ∂t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吸声系数。振动吸收在海拔 0∼100 km 范围内为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              (  2  )      (  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′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       2 ′  1  ∂ P    ρ +    ∂P    s 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′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P = c ρ +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
             要吸收方式,经典吸收与转动吸收在 80 km 高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∂ρ 2         ∂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            s
             以上逐渐增加为声波能量的主要吸收方式,并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,P 为声压,ρ 为大气密度,s为热力学中的熵,η
             高度快速增加。总吸收系数在 100 km 以下维持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体积黏度,µ为剪切黏度。相对于抛物方程等声场
             10 −3  dB/km以下,而在100∼120 km之间增加了两                 仿真方法,NPE 对绝热方程的展开保留二阶项,以
             个数量级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虑声波在大气中传播的非线性效应。将
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   17   18   19   20   21   22   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