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6 - 201806
P. 46

87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 年 11 月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˙
             项,并且随着位错密度Λ的增加,其非线性项的系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σ (+0, t) = κf (−ct) − P,     (12)
             变大,由此而引起的声波非线性现象也更明显。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˙ u (+0, t) = − ch (−ct) .    (13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˙
             们通过实验对其进行了验证,实验结果在3.2节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定义裂纹结合面u (0, t)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(0, t) =  [u (−0, t) + u (+0, t)] ,  (14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此可得到裂纹结合面动态力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τ  M     L       L    N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∂u (0, t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 (y) = −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∂x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θ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κ  [                     ]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˙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˙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= −     f (−ct) + ˙g (ct) + h (−ct) ,  (15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1  位错弦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裂纹间距的变化为
                   Fig. 1 The dislocation monopole model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 (t) = u (+0, t) − u (−0, t) ,  (16)
             2.2 微裂纹模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入 射 波 在 裂 纹 结 合 面 上 引 起 的 超 声 波 作 用 力
                 当金属构件所受的疲劳程度逐渐加强,位错密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示为
             度进一步增加将导致疲劳后期微裂纹的萌生,一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            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∂f (x − ct)          ˙
             裂纹出现,由于其扩展速度较快,很容易导致结构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(t) =  −κ     ∂x         = −κf (−ct) . (17)
             失效,因此在裂纹进一步扩展之前将其检测出来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=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上述可得到如下关系:
             分必要。
                 图2为微裂纹模型         [6]  的示意图。图2中A、B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ρc ˙y (t) = 2G (y) − 2F (t) .  (18)
             别表示微裂纹的粗糙界面,声波从 A 面入射,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超声波与裂纹相互作用时,假定界面初始位移、裂
             纹界面入射波 f(x − ct)、反射波 g(x + ct)、透射波                纹间距变化均为 0,在 t 时刻,有入射波 f(x − ct),
             h(x − ct) 如图中所示,裂纹的静态闭合力由静态压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有
             力 P 表示,并且由于界面的运动而产生结合面动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(0, t) = f (−ct) .       (19)
             力 G。取界面中点为原点 0,其中 −0,+0 分别表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结合式(14)、式(16),可得
             界面的上侧 A 和下侧 B。对于 A 面,其位移和应力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表达式为(κ为刚度系数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(−0, t) = u (0, t) − y (t) ,  (20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u (−0, t) = f (−ct) + g (ct) ,       (8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(+0, t) = (0, t) − y (t) .    (21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              ]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˙
                   σ (−0, t) = κ f (−ct) + ˙g (ct) − P,  (9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结合式(8)、式(11),可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˙
                    ˙ u (−0, t) = − cf (−ct) + c˙g (ct) .  (10)                  1  (    x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 (x + ct) = − y t +     ,            (22)
                 同样对于B面: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c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(   x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(+0, t) = h (−ct) ,          (11)        h (x − ct) = f (x − ct) + y t −   .   (23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c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Ռ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↼x֒t↽/f↼x֓ct↽⇁g↼x⇁ct↽  ᭢  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গ      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ԍ      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↼֓֒t↽    g↼x⇁ct↽    f↼x֓ct↽        ҧ    P  ҧ   G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ዤ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ጀ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↼⇁֒t↽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↼x֓ct↽         ᭢   P  ፇ    G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গ      Ռ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↼x֒t↽/h↼x֓ct↽  ԍ    ᭧    y↼t↽/u↼⇁֒t↽֓u↼֓֒t↽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ҧ      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2  微裂纹模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g. 2 The micro-crack model
   41   42   43   44   45   46   47   48   49   50   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