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93 - 《应用声学》2023年第1期
P. 193

第 42 卷 第 1 期              宋志江等: 基于定量分析的气固两相流声速模型综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9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验台中颗粒物下落的重量,利用式 (36) 换算得到
             3 实验验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管内两相介质中煤粉颗粒的体积分数                  [34] :
             3.1 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φ =          ,            (36)
                 气固两相声速测量实验系统由颗粒重力沉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∆tρ s U pt S
             实验台、声波测量系统以及颗粒重量计量系统组成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:m为∆t时间内颗粒沉降的重量,kg;S 为管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如图 5 所示。颗粒重力沉降实验台依据颗粒沉降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内横截面积,m ;在对应体积分数下发射和采集声
             理建立,由可调节振动频率的振动给料筛和透明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波,测得两声传感器间声波传播时间,可得到声波通
             克力圆管组成。振动给料筛直径略大于沉降管道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过气固两相流的声速。
             径,以使管道横截面上颗粒分布尽可能均匀。管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验测量中声波频率为 5 kHz,将一定量粒径
             内径为 0.194 m,长1 m。通过调节振动给料机的振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75 µm的煤粉置于振动给料机内。打开称重传感
             动频率可改变沉降颗粒的质量流量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器上位机软件进行称重校准,调节振动给料机至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定振动频率使相应流量的煤粉颗粒在管内自由沉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降,沉降过程中进行声波发射与采集。不断重复上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૝үፌந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述操作,取不同振动频率进行了8 组实验,共采集到
                   Ҫဋஊܸ٨                ࢺ଍఻/஝૶᧔ᬷӵ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组不同体积分数下的声波数据。由公式 (37) 计算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᧘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得到不同颗粒体积分数之下的声速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ොᬌ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 trans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gs =               ,        (37)
                    ੴܦ٨      "         #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P nB − P nA ) /f c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,d trans 为两拾声器的距离,这里受测量孔局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ૅܦ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限,将近侧拾声器布置于管外并面向扬声器,相应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两传感器间距 d trans = 0.21 m,在计算两相流声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ԍҧሦ᧘͜ਖ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时,考虑了近侧传感器信号接收面与相应管内壁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5  气固两相声速测量系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空气介质距离;P nA 和 P nB 为拾声器 A 和 B 在初
               Fig. 5 Gas-solid sound speed measurement syste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始时刻采集的采样点数;采样频率 f c = 5 × 10 Hz;
                 颗 粒 重 量 计 量 系 统 由 平 顶 梁 压 力 传 感 器、            本次实验在环境温度为 25 C、一个标准大气压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◦
             RS485 数字通讯模块以及相应的上位机软件组成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条件下进行,实验时测得的纯气相声速 C g 约为
             压力称重传感器测得的重量可实时记录在上位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9.05 m/s。8 组不同体积分数之下的实验参数如
             软件中。利用称重传感器测得一段时间内重力沉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3所示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3   煤粉 -空气两相介质声速测量实验结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ble 3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ound speed measurement in two-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hase media of coal particles in air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组别    沉降重量/g    沉降时间/s     颗粒体积分数/%      P nA  P nB  两相声速/(m·s −1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19.17     14.012       0.012     1987  4997      348.8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23.06     14.187       0.015     1997  5004      349.18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28.53     14.291       0.018     1991  5001      348.83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36.49     14.008       0.023     2039  5055      348.1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25.23      7.102       0.032     2000  5011      348.69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56.44     12.045       0.041     1997  5009      348.5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   26.92      5.013       0.048     2038  5048      348.78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    42.78      7.049       0.054     2004  5018      348.39
   188   189   190   191   192   193   194   195   196   197   198